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,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,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,道不尽的风情。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,春节绝对是一年当中最隆重、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。
年,简单的一个字,却承载了中国14亿人共同的期盼。年俗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和感情交汇。每个人都有熟悉的年的味道,新年总能让你忘记过去一年的苦难而望向新一年的美好。让我们一起重温扎根心底的年俗印记,感受传承千年的“年”文化魅力。
腊月二十七 赶集洗福禄
(资料图片)
腊月二十七这天大家都会赶集采购年货,享受过年热热闹闹的氛围。集市上,更多的是买卖年节物品,如:鞭炮、春联、香烛、烧纸、牛羊肉、赠送小朋友的各种礼品等,还有糖人、糖画、面人等民俗技艺,红红火火,年味十足。
腊月二十八 蒸馍贴花花
古时,人们就都在腊月二十八这天把面发好,准备初一到初五的主食。按照旧俗,过年间忌蒸、炒、炸等炊事,蒸与争谐音,炒与吵谐音,炸与炸(四声)谐音均属不吉,所以要在年前蒸够全家过年所食的馒头。
蒸的馒头品种花样很多,一般人家蒸馒头种类有大馒头、枣花馒头、豆馒头、菜馒头等。有的地方也叫“隔年饭”,取来年发财、蒸蒸日上的好彩头;有的还会在馒头最顶上点个圆圆的红点儿取鸿运当头之意;还有的地方做出各种各样造型美观的花馍,栩栩如生,美的如艺术品一般。
腊月三十 除夕守岁
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,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。除夕夜人们都要除旧迎新,有旧岁至此而除,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。北方人在除夕会全家围坐一起吃丰盛的年夜饭、寓意着团圆美满,一桌子的美味佳肴也让家人间的感情更加亲近!
年夜饭的饺子是亲人团聚的象征,又取更新交子之义,除夕夜的饺子,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响声,下入沸腾的锅内滚一滚,寓意来年财源滚滚、喜庆团圆、吉祥如意!
大年初一 去拜年
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开门炮仗、吃饺子、拜年等。初一吃饺子寓意一年交好运;初一早晨,晚辈起床后,要先向长辈拜年,祝福长辈健康长寿、万事如意,长辈受拜以后,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晚辈,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,开始外出拜年,亲朋见面都要说贺年吉利话。
大年初一这天也不能动用扫帚,否则会扫走运气、破财。如果非要扫,就从外向里扫,把财运都留在家里!
大年初二 回娘家
初二俗称“迎婿日”,是女儿女婿回娘家的日子,这天女婿会给岳父岳母拜年。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,分给娘家的小孩,并且在娘家吃午饭。这一习俗,给出嫁的女儿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,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、话话家常。这一天,老少团圆,旧时有的人家也会选择这一天拍一张“全家福”。
大年初三 小年朝
初三又称小年朝,这天有很多禁忌,不扫地,不乞火,不汲水,不外出,不拜年,与大年初一是一样,要求人们好好休息。
这天又称为谷子生日。据说,家家户户会都会祈祷和祝愿来年五谷丰登,而且这一天不吃小米粥,祈求新年谷物大丰收。旧时初三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,以示年已过完,又要开始营生。
大年初四 恭请诸神
大年初四有“送神早,接神迟”之说,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,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。相传大年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,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,因此也不宜出远门,准备丰富的果品,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,以示恭迎,祈愿诸神能够赐福并带来好运。
大年初四有“扔穷”的习俗,就是清扫室内,寓意就是希望来年能够富贵,把穷和不好的通通丢掉。
大年初五 迎财神
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,为争利市,故先于初四接之,名曰“抢路头”,又称“接财神”。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,供羊头有“吉祥”之意,供鲤鱼是图“鱼”与“余”谐音,图个吉利。因此,每到过年,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,打开大门和窗户,燃香放爆竹,点烟花,迎接财神进家,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、年年有余。
这一天又俗称“破五”,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,一切开始步入新的轨道。
大年初六 开门顺意
“六”在中华文化中是个吉祥数字,有顺的意思,而正月初六这天是一年的第一个“六”,会事事顺心,因此,这一天是人们选择出门游玩、探亲访友的好日子。
大年初六,商店酒楼也正式开张营业,门口要贴上“开市大吉,万事亨通”的大红对联,以示吉利。
正月十五 吃元宵 猜灯谜
“元宵”作为食品,在中国也由来已久。宋代,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。这种食品,最早叫“浮元子”后称“元宵”,生意人还美其名曰“元宝”。正月十五全家一起吃元宵,寓意圆圆满满、甜甜蜜蜜;除了吃元宵,各地都会举行赏花灯猜灯谜活动,我们在家里也可以一家人共同参与猜谜游戏,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下,增进家人感情!
抹不去的年俗,看得见的年味。在山海同湾,与家人团聚,与邻里常伴,共同守护回忆中的那份传统年味,在温情满满的新年气息中,享受陪伴的美好与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