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)
中国外交部长秦刚正在非洲访问,这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。这次访问受到非洲国家的普遍欢迎,却有个别西方媒体故意带节奏,宣称美非峰会刚刚落幕中国外长就访问非洲,将导致非洲大陆面临一轮新的“瓜分”。事实上,外长新年首访非洲是中国持续了33年的外交传统,与美国选择何时召开美非峰会毫无关系,“瓜分”更是无从谈起。
中非经贸合作不断升级,使得西方重新审视非洲经济价值。在美欧跨国公司看来,非洲国家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、营商环境较差、安全形势预期不稳,它们对投资非洲缺乏足够动力。据联合国估计,到本世纪中叶,世界18岁以下人口中约有40%是非洲人,到本世纪末,非洲人口将占世界人口的40%,劳动力和消费市场潜力巨大。即便如此,非洲没有被美欧视为投资重点。这就是为什么壳牌公司在安哥拉、尼日利亚等产油国只开采原油、不投资建设炼油体系的一个主要原因,这也能充分解释为什么拜登自己也承认推动美企投资非洲的《非洲增长与机遇法》20多年来收效甚微。而中国企业的出发点截然不同。上世纪50年代,刚刚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急需摆脱宗主国的经济控制、实现独立自强。中国领导人对此真诚地给予支持,中国提供的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帮助几内亚、马里等国建起卷烟厂、纺织厂、糖厂等工业基础设施。中国的项目实施方也逐渐发展为进军非洲市场的最早一批弄潮儿。他们不但熟悉非洲的市场环境,而且怀揣着浓厚的“援非”情结。这与在非洲急于抢夺战略矿产资源的美欧国家资本有本质区别。
眼看中非政治互信稳步推进,西方步步紧逼非洲国家选边站队。早在19世纪,欧洲列强为了避免冲突而相互勾结,在柏林开会讨论非洲大陆的“划分”问题,非洲人自己却被拒之门外。臭名昭著的“柏林会议”是非洲对欧洲最深的历史记忆之一。美国对非洲的关注则始于冷战时期,为了不让非洲倒向共产主义,美国加大对非洲的拉拢力度。冷战结束,非洲再度被美国忽略和“厌弃”。血的教训使得非洲无法建立对美欧的信任。与之相对的是,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的创立将中非战略互信推向新高。这让西方难以继续“淡定”。在殖民经验深入骨髓的美欧看来,非洲的“权力真空”被打破,“其他国家”正在非洲获得影响力,它们必须迅速再次对非洲进行“权力瓜分”。2022年8月拜登政府公布新的“美国对非战略”,突出强调非洲投票权的重要性,这是二战以来的首次。2022年12月在华盛顿举行的美非峰会虽然在议程设置上避免提到“中国”,但是会议一开场,如何应对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就成为讨论焦点。看到中国率先支持非洲联盟加入G20,美国赶紧跟风,其深层意图之一就是要求非盟站队美国。
中非安全合作逐渐加强,也让西方产生了对非军事控制的紧迫感。从“柏林会议”的“非洲瓜分”到二战结束的近80年间,几乎没有欧洲国家考虑过非洲的安全问题,反而在历次欧洲纷争中,强行将非洲人民编入自己的武装部队,执行危险任务。在非洲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浪潮中,欧洲被迫放弃残酷的殖民统治,留下的殖民遗产却是对非洲国家边界的任意划定。不同的文化和不和的民族有时会被挤进同一个国家,给非洲埋下动荡的种子。而美国对于冷战结束初期非洲爆发的种族冲突和屠杀基本视而不见,即便是“9·11”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目的在非洲建立美国非洲司令部,但也在应对非洲的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风险方面鲜有作为。这使得非洲转而加强与新兴国家的安全合作。近年来,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在非洲开展的维和行动,在深受海盗困扰的非洲之角吉布提建设军事保障基地,帮助非洲应对难民外溢问题,并精准结合发展合作,帮助非洲应对粮食安全危机、积极缔造和平环境。
纵观西方对非战略,除了欧洲原有的殖民情结外,非洲几乎一直处于美国外交事项的底端。在中非合作论坛创立前,西方媒体的对非报道少之又少。相反,作为非洲真心实意的支持者,中国支持非洲一体化,支持非洲克服西方19世纪“非洲分治”的不良遗产,不为域外大国利益裹挟,联合自强、齐心协力主导非洲议程,书写非洲自己的历史和新纪元。(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)
标签: